地铁1号线黑科技:轻轻一扫,便知“前世今生”

只要拿出手机轻轻一扫,便知“前世今生”——这不是什么网络占卜,而是当前最先进的建设工程信息化技术。今年年底,1号线北段将开通试运营,在这条线路的工程建设阶段,青岛地铁深度应用BIM(建筑信息模型)技术,实现对项目建设期的信息化管理。


虚拟工程铸造“我的世界”精品工程


作为当前最先进的建设工程信息化技术,BIM技术具有数字化、可视化、智能化等特点,是项目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技术和工具。


青岛地铁1号线作为贯通我市南北的交通大动脉,线路南起王家港站,北至东郭庄站,共41座车站,全长约60公里,工期紧、任务重,现场施工要求高。


流亭站消防泵房预制化拼装BIM设计及现场实景


图片3.jpg

图片4.jpg

通信机房机电安装BIM设计及现场实景


为了更好的提升地铁工程建设质量,地铁1号线引进了BIM技术,只需要扫一下二维码,就能知道构件的“前世今生”,实现对项目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化管理。


图片5.jpg

高精细度可拆解模型


图片6.jpg

流亭站泵房轻量化模型


在正式施工之前,工程师们在电脑上利用BIM技术将车站内各种通风及给排水管道、灯具、风机、配电箱等各式各样的设备创建出模型,模型的尺寸、规格以及材质与实物信息完全一致。


图片7.jpg


深化编制三维图纸指导细部施工


负责建造的工程师们通过BIM+互联网技术将各种各样的模型进行复杂而有序的排列组合,就像在当下流行的游戏“我的世界”中建造摩天大厦一样简单直观,不受现实世界的空间、重力、成本限制,可进行重复的设计和模拟施工,直到找到最优的设计方案。


图片8.jpg


凤岗路站站厅层管线设计模型


通过BIM技术虚拟工程建造,将各种管线、设备及装修灯具合理排布,既保证了功能的使用,又呈现了室内高大空间效果,使地铁站内的整体空间布局更合理、更人性化。各功能区域划分清晰,设备能耗利用合理,车站更加高效、节能、绿色、舒适。


图片9.jpg


凤岗路站站厅层灯具和管线综合设计模型


图片10.jpg

凤岗路站站厅层工程实体


实现站台公共区创新无柱设计


即将和乘客见面的1号线瑞金路站,将为大家带来全新的空间感。瑞金路站打破了传统的“板—梁—柱”传力方式,实现了车站公共区内无柱设计的理念。

地铁1号线的建设者通过技术向结构构造“要”空间,创新性利用拱桥结构受力原理实现整个车站公共区内无柱设计,利用BIM技术深化受力节点,使设计方案由二维走向三维,抽象进步到具象,所见即所得。

该方案有效实现车站公共区建筑空间集约化利用,并在不损失轨顶风道功能及设备管线安装空间的基础上,大大提升乘客对车站空间感及舒适度的体验;同时,柱网方案的系统性优化设计亦有利于消防疏散及室内装修效果。


图片11.jpg

瑞金路站站台公共区无柱设计


管理能力和效率实现“互联网+”


通过“BIM+互联网”技术的强强联合,将BIM模型及相关的数据同步到云端,实现虚拟信息化管理与实体环境之间的有机融合,为1号线的综合管理能力和效率实现“互联网+”。


图片12.jpg

流亭机场站BIM+GIS(地理信息系统)

通过“BIM+互联网”,利用BIM技术的直观性、可分析性、可共享性及可管理性等特征,实现青岛地铁1号线全过程信息的集成、交互、展示和管理。流程审批、动态统计、决策分析的完整管理闭环,提升项目管理的信息化与精细化水平。

图片13.jpg
基于BIM的工程进度管理

图片14.jpg
利用BIM技术进行资产移交

随着“BIM+互联网”技术的继续完善并优化,青岛地铁一号线公司将全力打造智能建造的引领者,智慧城市的建设者,科技赋能城市的运营者,为项目全生命周期的优化和科学决策,提供新经验、做好新示范、激发新动力,为推动工业化建造、智慧城市的建设贡献力量!
首页|走进地铁|地铁资讯|地铁党建|规划建设|招标投标|地铁保护|开发经营|运营信息|公示招聘

Copyright © 2020-2030 青岛地铁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. 鲁ICP备11009352号-2

鲁公网安备 37021202001107号